懷孕後期 | 懷孕後期的症状、生理变化、饮食、注意事项、常见问题
一、懷孕後期概論
懷孕後期一般定義為妊娠第28週至分娩(約40週),此階段胎兒器官發育趨於成熟,孕婦生理負荷達到高峰。臨床統計顯示約85%孕婦在此期間會出現明顯生理變化與不適症狀,須透過專業醫療指導與自我管理確保母胎健康。本文將從醫學角度系統性分析懷孕後期各面向重點。
二、懷孕後期常見症狀
1. 生理性症狀
(1)腰骶部疼痛:因子宮擴張至劍突下,重心前移導致腰椎前凸角度增加約15-20度,腰椎負荷較孕前提升2-3倍。
(2)下肢水腫:約75%孕婦會出現踝部凹陷性水腫,源自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,使靜脈回流受阻,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約10-15%。
(3)呼吸短促:子宮底上升使橫膈膜上抬4-5cm,肺活量減少約20%。
2. 神經系統症狀
(1)睡眠障礙:激素變化與頻尿導致睡眠片段化,深度睡眠時間減少約30-40%。
(2)腕隧道症候群:組織水腫壓迫正中神經,發生率約25-35%。
三、懷孕後期生理變化

1. 生殖系統變化
子宮容積從非孕期的10ml增至5000ml,重量增加約20倍。子宮血流量達500-700ml/min,占心輸出量10-15%。子宮頸開始軟化(Bishop score評估)。
2. 循環系統適應
血容量增加40-50%(約1500ml),血漿量增幅大於紅血球,導致生理性貧血(Hb≧11g/dl屬正常)。心輸出量增加30-50%,心率提升10-15bpm。
3. 內分泌調節
黃體素濃度達150-300ng/ml,鬆弛素(relaxin)分泌高峰使骨盆韌帶延展性增加。催產素受體密度提升為分娩準備。
四、懷孕後期飲食管理

1. 熱量與營養需求
每日需增加300大卡(總量約2200-2500大卡),蛋白質需求提升至71g/日。應增加DHA攝取(200-300mg/日)促進胎兒腦部發育。
2. 關鍵營養素攝取
(1)鐵質:每日27mg,建議搭配維生素C提升吸收率。
(2)鈣質:每日1000mg,可分次補充以利吸收。
(3)葉酸:持續補充400μg至哺乳期。
3. 飲食禁忌
避免生食(風險:李斯特菌感染)、限制咖啡因(<200mg/日)、酒精絕對禁止。控制鈉攝取(<2300mg/日)預防妊娠高血壓。
五、懷孕後期注意事項
1. 產前檢查重點
(1)妊娠28-36週:每2週產檢,監測胎位、羊水量、胎盤成熟度。
(2)妊娠37週後:每週產檢,進行B族鏈球菌篩查(GBS)。
2. 日常生活建議
(1)姿勢調整:側臥時使用孕婦枕,保持脊柱中立位。
(2)運動原則:每日步行30分鐘,避免仰臥運動(防低血壓)。
(3)旅行限制:航空旅行限於36週前,長程交通每2小時活動下肢。
3. 危險徵兆識別
立即就醫情況:規律宮縮(>6次/小時)、陰道出血、破水、嚴重頭痛/視力變化(可能子癲前症)、胎動減少(<10次/2小時)。
六、懷孕後期常見問題解析
1. 胎位不正處理
妊娠32週後發現臀位可考慮外轉術(ECV),成功率約50-60%。需符合條件:單胎、羊水適量、無前置胎盤。最佳執行週數為36-37週。
2. 早產徵兆管理
出現早產宮縮(10分鐘內>2次)應立即臥床休息,就醫評估子宮頸長度(陰道超音波測量,正常>25mm)。可能需安胎治療(如鎂鹽輸液)。
3. 生產準備要點
(1)待產包準備:包括醫療文件、產褥墊、哺乳衣等。
(2)分娩計劃討論:與醫師溝通無痛分娩、會陰切開等選擇。
(3)母乳哺育準備:妊娠34週後可開始乳頭護理。
七、專業建議結語
懷孕後期是胎兒成熟與母體準備分娩的關鍵階段,建議孕婦:
- 定期產檢監測母胎狀況
- 保持適度活動與充分休息
- 注意營養均衡與體重控制(建議每週增重0.5kg)
- 學習生產徵兆辨識與應對
- 建立完善社會支持系統
若出現異常症狀應立即聯繫醫療團隊,透過專業照護確保妊娠平安順利。祝福每位準媽媽都能健康愉悅地迎接新生命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