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大出血 | 產後大出血的定義、原因、症狀、照護及預防方法
產後大出血定義為陰道分娩出血>500ml或剖腹產>1000ml,主因包含子宮收縮乏力(70%)、產道損傷、胎盤殘留及凝血異常。高危險群需產前評估,臨床處置遵循「4R原則」:辨識、復甦、查明原因、處理。標準治療包括子宮收縮劑、輸血及手術介入,預防關鍵在積極處理第三產程(AMTSL)。多學科團隊合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。
產後大出血定義為陰道分娩出血>500ml或剖腹產>1000ml,主因包含子宮收縮乏力(70%)、產道損傷、胎盤殘留及凝血異常。高危險群需產前評估,臨床處置遵循「4R原則」:辨識、復甦、查明原因、處理。標準治療包括子宮收縮劑、輸血及手術介入,預防關鍵在積極處理第三產程(AMTSL)。多學科團隊合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。
產後掉髮是荷爾蒙變化導致的生理現象,多在產後1-5個月出現,6-12個月恢復。關鍵原因包括雌激素下降、營養重分配及產後壓力。改善方法:補充蛋白質、鐵、鋅等營養;溫和護髮;頭皮按摩;管理壓力。多數屬暫時性,若持續1年或異常脫落應就醫。哺乳可能延長恢復期,需保持耐心。
產後運動分三階段進行:初期(0-6週)以呼吸訓練和凱格爾運動為主,中期(6-12週)加入低強度有氧和核心訓練,後期(12週後)可逐步恢復孕前運動強度。重點在恢復骨盆底肌功能、改善腹直肌分離,並預防產後併發症。哺乳媽媽需注意補水,避免高強度運動影響乳汁分泌。建議在專業指導下制定個人化運動計劃,循序漸進促進身心恢復。
產後瘦身應循序漸進,把握產後6週至6個月的黃金期,每週減重不超過0.5公斤。哺乳媽媽每日熱量不低於1800大卡,需兼顧營養與運動。分三階段進行運動:初期骨盆訓練、中期輕度有氧、後期肌力訓練。避免過早劇烈運動、極端節食及錯誤腹部訓練。注意個體差異,自然產與剖腹產恢復時程不同,建議尋求專業指導制定個人化計劃。
產後憂鬱症(PPD)是分娩後常見的情緒障礙,全球發生率約10-15%,台灣相近。成因包括荷爾蒙變化、睡眠剝奪、心理壓力等。症狀有情緒低落、焦慮、失眠等,需與產後情緒低落區分。常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篩檢,得分≥13分應尋求專業協助。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治療、藥物治療、運動療法等。產後憂鬱可預防可治療,早期介入效果佳,照顧好產婦心理健康對母嬰皆重要。
坐月子飲食應分階段調理:首週排惡露(麻油豬肝湯)、次週滋補(麻油雞)、後期強補(十全大補湯)。關鍵營養包括優質蛋白質(魚肉、豆類)、補血食材(紅鳳菜、豬肝)及泌乳飲品(黑豆水、泌乳茶)。避免生冷、辛辣及高鹽食物,剖腹產前兩週忌麻油酒類。哺乳媽媽每日需增加500大卡,建議少量多餐、溫熱食用,並依個人體質調整。
產後護理分三階段:急性期(0-7天)重點監測出血與惡露;基礎修復期(2-6周)注意傷口護理與束腹帶使用;機能強化期(6周後)加強骨盆底肌訓練。哺乳需增加500大卡熱量,補充鐵與DHA。篩查產後抑鬱,42天回診檢查子宮復舊。避免產後護理誤區,個性化修復最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