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護理怎麼做?|婦產科醫師的3階段修復法

產後修復的關鍵階段

在臨床實務中,我們將產後恢復系統性分為三個生理階段:急性期(0-7天)基礎修復期(2-6週)機能強化期(6週後)。根據2022年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指引,分階段介入可使產後併發症發生率降低42%。本文將以實證醫學角度,說明各階段臨床處置重點。

第一階段:產後0-7天「急性期護理」

1. 產後大出血的預防與處置

產後24小時內出血量達500ml以上即符合大出血定義。須特別注意:

  • 危險徵兆:每小時更換產褥墊超過2片(標準20cm×24cm)、排出凝血塊直徑>3cm
  • 子宮按摩標準手法:以手掌根垂直按壓恥骨聯合上方,配合宮縮劑使用
  • 當出血量>1000ml時,應立即啟動輸血協議

2. 產後惡露監測要點

正常惡露變化應符合以下進程:

  • 血性惡露(lochia rubra):產後1-3天,含大量紅血球
  • 漿液性惡露(lochia serosa):4-10天,呈粉紅色
  • 白色惡露(lochia alba):10天後,含大量白血球

若出現惡臭味體溫>38°C,需考慮子宮內膜炎可能。

第二階段:產後2-6週「基礎修復期」

1. 產後束腹帶的科學使用

根據台灣復健醫學會建議:

  • 剖腹產:術後24小時可開始使用,每日不超過8小時
  • 自然產:經超音波確認腹直肌分離>2指寬(約3cm)才需使用
  • 絕對禁忌症:子宮脫垂Ⅱ度以上、傷口或會陰嚴重水腫

2. 會陰/剖腹傷口照護

會陰傷口護理:

  • 每次如廁後以煮過放涼的清水由前往後沖洗
  • 使用抗生素藥膏需有明確感染證據(化膿、紅腫熱痛)

剖腹傷口注意:

  • 術後7天內保持敷料乾燥
  • 若出現滲液>1元硬幣大小或邊緣紅腫擴散應就醫

第三階段:產後6週後「機能強化期」

1. 骨盆底肌復健訓練

正確凱格爾運動執行要點:

  • 收縮骨盆底肌(模擬中斷排尿動作)而非腹部肌肉
  • 每次收縮維持5-10秒,每日3組,每組10次
  • 當出現尿失禁持續超過3個月,應轉介物理治療

2.生產完之後的照顧

為了妥善照顧好您的寶貝,並加快身體康復、痊癒的速度,請您多留意自己產後照護。下列是自我照顧的注意事項:

  • 均衡、健康飲食:生產完後,您需要攝取充分的營養,以促進身體復原過程。多吃些蔬菜、水果、蛋白質與穀類食物,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成分。
  • 運動前請先諮詢醫師:醫師會告訴您,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動。
  • 勿用棉條:在月經週期時,大約2星期時間裡,請您使用護墊,不要用衛生棉條。
  • 服用處方藥:為了緩解痙攣(Seizures)的不適,您可以服用布洛芬(Ibuprofen),也可以服用醫師開立給您的處方藥。
  • 冰敷:可以用冰敷方式,舒緩陰道的疼痛或腫脹。將冰敷袋放在毛巾上,避免直接接觸皮膚,然後放在適當位置大約10~20分鐘。
  • 泡溫水澡:可以用溫水輕柔和緩的清潔身體;此外,您也可以每天3次泡在溫水裡,這樣有助於您的腸道蠕動。
  • 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因為痔瘡(Hemorrhoid),或是在陰道與直腸之間的區域,感到疼痛。為了舒緩疼痛,您可以使用冰敷袋,或是將含有金縷梅酊劑(Witch Hazel)成分,不含酒精的爽膚水加在護墊後,包覆在疼痛部位使用。
  • 為了緩和便秘的情形,請您喝大量的水、液體,並且多吃高纖食物。必要時,您的醫師可能會開立軟便劑讓您服用。
  • 剖腹生產的產婦,至少6星期以上請避免從事過於激烈的運動。此外,當您咳嗽或睡覺時,最好抱著枕頭、壓住切口,以減少疼痛感。

哺乳媽媽每日需增加500大卡熱量攝取,重點營養素:

  • 鐵質:每日至少15mg(等同150g紅肉或3份深綠色蔬菜)
  • DHA:300mg/日(約每週2次深海魚類)
  • 水分:每餵奶一次額外補充200ml

產後憂鬱的早期介入

1. 高風險族群篩檢

建議使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(EPDS)進行篩查:

  • 篩檢時機:產後第3天、第6週門診
  • 分數>13分或出現自傷念頭需立即轉介精神科

2. 多學科處置模式

哺乳期用藥安全分級:

  • 首選藥物:sertraline(Lactation Risk Category L1)
  • 禁用藥物:鋰鹽、clozapine等L5級藥物

常見錯誤觀念

  • 迷思破除:研究顯示產後24小時後即可淋浴,保持傷口乾燥即可
  • 中醫調理需注意:當歸等活血藥材在大出血風險期應避免

個人化修復計畫

產後42天回診應包含:

  • 超音波檢查子宮復舊情況
  • 甲狀腺功能篩檢(尤其有產後情緒問題者)
  • 避孕計畫諮詢(哺乳期排卵可能早於月經恢復)

每位產婦的恢復進程存在個體差異,建議與主治醫師共同制定適合的復原計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