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乳哺育 | 母乳哺育的基本知識、益處、營養與健康、補充建議、常見問題
一、母乳哺育基本知識
母乳哺育是嬰幼兒最天然的營養來源,其生理機制由孕期的荷爾蒙變化所啟動。妊娠期間,催乳素(prolactin)與黃體素(progesterone)協同作用促進乳腺發育,分娩後胎盤娩出則觸發乳汁分泌。
1.1 泌乳生理學
母乳分泌遵循「供需平衡」原則,嬰兒吸吮刺激透過神經反射促使腦下垂體釋放催乳素與催產素(oxytocin)。其中催乳素負責長期泌乳調節,而催產素則引發噴乳反射(let-down reflex),使乳腺泡周圍肌上皮細胞收縮排出乳汁。
1.2 初乳特性
產後2-5天分泌的初乳(colostrum)呈現濃稠淡黃色,富含免疫球蛋白IgA(每毫升含50mg)、乳鐵蛋白及生長因子,雖量少(每日約40-50ml)但能完全滿足新生兒需求,其高濃度營養素與抗體對建立嬰兒免疫防禦至關重要。
1.3 成熟乳轉變
產後10-14天逐步轉變為成熟乳,每日分泌量達750-800ml。成熟乳分為前乳(foremilk)與後乳(hindmilk),前乳含較多乳糖與水分,後乳則富含脂肪(含量可達前乳2-3倍),完整哺餵可確保嬰兒獲取全面營養。
二、母乳哺育的多元益處
2.1 嬰兒健康效益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系統性回顧,母乳哺育可降低嬰兒:
- 急性中耳炎發生率23%
- 胃腸道感染風險64%
- 壞死性腸炎發生率58%
- 第二型糖尿病風險40%
母乳中含有的寡醣(hMOs)能促進雙歧桿菌增生,建立健康腸道菌叢;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例(60:40)更利於消化吸收。
2.2 母親健康效益
持續哺乳12個月以上可降低母親:
- 乳癌風險26%
- 卵巢癌發生率37%
- 產後憂鬱症發生率
哺乳時催產素分泌有助子宮復舊,每日哺乳消耗約500大卡熱量,促進產後體重恢復。
2.3 長期發展優勢
追蹤研究顯示母乳哺育嬰兒在7-8歲時:
- 智商評分平均高出3.5分
- 執行功能測驗表現更佳
- 視力敏銳度較高
三、母乳營養成分解析
3.1 宏量營養素組成
成熟乳平均含6-7g/dL碳水化合物(主要為乳糖)、3-5g/dL脂肪(含必需脂肪酸DHA/ARA)及0.9-1.2g/dL蛋白質。其脂肪酸組成會隨母親飲食調整,維生素D含量則需視日照狀況補充。
3.2 生物活性物質
母乳含逾200種功能性成分:
- 免疫球蛋白sIgA:在嬰兒腸道形成保護膜
- 溶菌酶(lysozyme):破壞細菌細胞壁
- 益生元:促進雙歧桿菌增殖
- 生長因子:如表皮生長因子(EGF)促進腸道成熟
3.3 動態調節特性
母乳成分具晝夜節律變化:夜間乳汁含更高褪黑激素;在嬰兒患病期間,母親乳汁中免疫球蛋白水平會自發性提升,展現生物適應性。
四、營養補充與實務建議
4.1 母親營養攝取
哺乳期每日需增加500大卡熱量,重點營養素包括:
- 蛋白質:增加25g/天(約手掌大肉類2份)
- 鈣質:1000mg/天(相當於3杯低脂牛奶)
- DHA:200-300mg/天(每周攝取2-3份深海魚)
4.2 哺乳技巧指導
正確含乳(latch-on)標準:
- 嬰兒嘴巴張大(角度大於140度)
- 下唇外翻
- 含住大部分乳暈
- 吸吮節奏為「吸-停-吞」模式
4.3 特殊狀況處理
乳腺炎管理原則:
- 持續哺乳維持乳汁排出
- 局部冷敷緩解腫脹
- 必要時使用抗生素(dicloxacillin首選)
- 攝取卵磷脂可能減少乳腺阻塞
五、常見問題專業解答
5.1 母乳量不足判斷
實際母乳不足發生率僅約5%,正確評估指標:
- 每日尿濕6-8片尿布
- 體重增長15-30g/天(0-3個月)
- 精神狀態與肌肉張力良好
哺乳頻率應達8-12次/天,每次有效吸吮15-20分鐘。
5.2 藥物使用安全性
根據Hale教授哺乳風險分級:
- 多數抗生素(如penicillins)屬L1最安全級
- 止痛藥首選paracetamol
- 避開偽麻黃鹼等可能減少奶量藥物
5.3 職場哺乳策略
維持奶量建議:
- 每3-4小時擠奶1次
- 使用醫院級電動擠乳器
- 夜間持續親餵刺激泌乳
- 儲存母乳遵循「333原則」:室溫3小時/冷藏3天/冷凍3個月
六、專業哺乳支持資源
國際認證泌乳顧問(IBCLC)可提供:
- 含乳姿勢矯正
- 舌繫帶過短評估
- 特殊嬰兒(早產兒/唇顎裂)哺餵方案
- 哺乳期營養規劃
母乳哺育是母嬰健康的基石,需要醫療體系、職場環境與社會支持的全面配合。透過專業指導與正確知識傳遞,能幫助更多家庭實現最佳哺育實踐,促進世代健康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