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拉肚子 | 懷孕拉肚子的原因、胎兒健康風險、如何緩解、注意事項

懷孕拉肚子的原因

一、內分泌因素

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與黃體素濃度升高會減緩腸道蠕動,但部分孕婦可能出現代償性腸道過度運動。妊娠後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加,此物質會刺激腸道平滑肌收縮,可能導致排便次數增加。

二、飲食敏感性變化

孕婦味覺改變常見導致飲食習慣變化,可能攝取過量高纖食物或乳糖耐受性降低。研究顯示約35%亞洲孕婦會出現繼發性乳糖酶缺乏。

三、感染性因素

孕期免疫調節使感染風險增加,諾羅病毒、輪狀病毒及沙門氏菌感染率較非孕期高1.8倍。細菌性腸炎若伴隨發燒超過38.5°C需立即就醫。

四、藥物與補充劑影響

鐵劑補充可能引發腸道刺激,約20%孕婦服用硫酸亞鐵會出現腹瀉。產前維生素中的鎂劑也具有輕瀉作用。

胎兒健康風險評估

多數情況下輕度腹瀉不會直接影響胎兒發育,但需警惕以下併發症:

一、脫水與電解質失衡

每日水瀉超過5次可能導致有效循環血量不足,嚴重時會減少子宮胎盤灌注。血鉀低於3.5mmol/L可能誘發宮縮。

二、營養吸收障礙

持續腹瀉超過72小時可能影響葉酸、鐵質等關鍵營養素吸收,增加神經管缺陷風險。

三、感染性風險

李斯特菌等病原體可能經胎盤感染,導致早產或死胎。若出現血便或黏液便應立即進行微生物培養。

臨床處置準則

一、症狀分級管理

第一級(輕度):每日排便3-5次,建議增加口服補液與BRAT飲食(香蕉、米飯、蘋果醬、吐司)。第二級(中度):每日6-8次水瀉,可考慮使用蒙脫石散等吸附劑。第三級(重度):伴隨脫水徵象或發燒,需靜脈輸液治療。

二、藥物使用規範

洛哌丁胺(loperamide)在妊娠中晚期屬B級用藥,但每日劑量不應超過4mg。益生菌株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可縮短腹瀉病程約30%。

三、就醫警示徵兆

出現以下情況應急診就醫:持續腹瀉超過48小時未改善、每小時水瀉超過2次、收縮壓低於90mmHg、胎動明顯減少或陰道出血。

營養支持與飲食調整

一、急性期飲食原則

發作初期4-6小時應禁食固體食物,每15分鐘補充5-10mL口服電解質溶液。可逐步引入低渣飲食,每日熱量不應低於1500大卡。

二、修復期營養策略

症狀緩解後優先補充優質蛋白質(蒸蛋、嫩豆腐),碳水化合物以低GI食物為主(燕麥、小米粥)。建議每日分5-6餐進食,每餐份量控制在300g以內。

三、益生菌補充要點

選擇含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)及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)的複方製劑,建議劑量為每日50-100億CFU。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。

預防措施與生活調整

一、飲食衛生管理

食物中心溫度應達70°C以上,避免生食海鮮與未滅菌乳製品。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刀具與砧板。

二、壓力調適技巧

每日進行15分鐘腹式呼吸訓練,研究顯示可降低腸躁症發生率達40%。建議維持規律作息,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。

三、運動建議

溫和散步每次20-30分鐘可促進腸道規律蠕動,避免劇烈運動引發腸胃不適。水中運動對腹壓影響較小,適合孕期執行。

特殊族群注意事項

一、妊娠糖尿病孕婦

需監測血糖波動,選擇無糖電解質補充劑。腹瀉期間每4小時應檢測血糖,避免酮酸中毒。

二、多胎妊娠

子宮體積增大會加重腸道壓迫,建議採半坐臥位進食。每日水分攝取應達3000mL以上。

三、既往腸道疾病史

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提前與腸胃科醫師制定應急方案,必要時調整生物製劑使用時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