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大出血 | 產後大出血的定義、原因、症狀、照護及預防方法

產後大出血的定義

產後大出血(Postpartum Hemorrhage, PPH)是產科最常見的急症之一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定義,是指產後24小時內陰道出血量超過500毫升(陰道分娩)或1000毫升(剖腹產)。在臨床上,我們進一步將產後大出血分為:

  • 原發性產後大出血:發生於分娩後24小時內
  • 繼發性產後大出血:發生於分娩24小時後至產後12週內

值得注意的是,實際出血量常被低估約30-50%,因此臨床評估需結合生命徵象變化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。產後大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尤其在資源有限地區,占孕產婦死亡原因的25%以上

產後大出血的原因

四大主要成因

  1. 張力不足(Tone):子宮收縮乏力(Uterine atony)是最常見原因,占70-80%
    • 多胎妊娠
    • 巨嬰(胎兒體重>4000克)
    • 產程延長或急產
    • 羊水過多
    • 多次生產(經產婦)
    • 子宮過度擴張
  2. 創傷(Trauma):產道損傷
    • 子宮裂傷
    • 子宮頸、陰道或會陰撕裂傷
    • 剖腹產切口延伸
    • 子宮內翻
  3. 組織殘留(Tissue)
    • 胎盤殘留(Retained placenta)
    • 植入性胎盤(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)
  4. 凝血功能異常(Thrombin)
    •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
    • 先天凝血疾病(如血友病)
    • 妊娠高血壓疾病(如HELLP症候群)
    • 羊水栓塞

危險因子

產前評估下列危險因子有助於預測和預防產後大出血:

產前危險因子 產時危險因子
  • 前次產後大出血病史
  • 多胎妊娠
  • 前置胎盤
  • 妊娠高血壓
  • 凝血功能障礙
  • 貧血(Hb<9 g/dL)
  • 產程延長(>12小時)
  • 急產(<3小時)
  • 器械助產(真空吸引、產鉗)
  • 剖腹產
  • 子宮收縮劑使用
  • 絨毛羊膜炎

產後大出血的症狀

早期症狀

  • 陰道出血量明顯增加,每小時浸濕超過一塊產墊
  • 排出大量血塊(直徑>5cm)
  • 子宮底觸診柔軟、不易定位
  • 持續性陰道流血,無明顯血塊形成

進展期症狀

  • 生命徵象變化:
    • 心跳加快(>100次/分鐘)
    • 血壓下降(收縮壓<90mmHg)
    • 呼吸急促(>20次/分鐘)
    • 尿量減少(<30ml/hr)
  • 皮膚蒼白、濕冷
  • 躁動不安、意識狀態改變
  • 口渴、頭暈

實驗室檢查異常

  • 血紅素(Hb)下降>2g/dL
  • 血小板減少
  • 凝血功能異常(PT/APTT延長,Fib下降)
  • 乳酸升高(>2mmol/L)

產後大出血的照護

緊急處置原則

臨床上採用多學科團隊合作模式,遵循「4R」原則:

  1. 辨識(Recognize):早期識別高風險產婦和出血徵兆
  2. 復甦(Resuscitate):立即啟動急救措施
  3. 查明原因(Root cause):快速診斷出血原因
  4. 處理(Repair):針對性治療

具體照護措施

1. 初步評估與復甦

  • 啟動大量輸血協議(MTP)(當出血>1500ml或持續出血)
  • 建立兩條大管徑靜脈導管(14-16G)
  • 給予高流量氧氣(10-15L/min)
  • 監測每15分鐘生命徵象
  • 置入導尿管監測每小時尿量(目標>30ml/hr)

2. 藥物治療

  • 子宮收縮劑
    • Oxytocin:首選,20-40單位加入1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
    • Methylergometrine:0.2mg肌肉注射(避開高血壓患者)
    • Carboprost(15-methyl-PGF2α):0.25mg肌肉注射,每15-90分鐘可重複(最多8劑)
  • 止血藥物
    • Tranexamic acid:1g靜脈注射(前10分鐘內給予效果最佳)
    • 維生素K:10mg緩慢靜脈注射(凝血功能異常時)

3. 手術治療

  • 子宮按摩與雙合按壓
  • 子宮填塞(Balloon tamponade):如Bakri球囊,成功率85%
  • 動脈栓塞(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)
  • 外科手術
    • B-Lynch縫合術
    • 子宮動脈結紮
    • 子宮切除術(最後手段)

4. 輸血策略

出血量 處置措施
500-1000ml 靜脈輸液,監測生命徵象
1000-1500ml 考慮輸注濃縮紅血球(PRBC)
>1500ml 啟動大量輸血協議(PRBC:FFP:Platelets=1:1:1)

產後大出血的預防方法

產前預防

  • 完善產前檢查,識別高風險孕婦
  • 糾正貧血(目標Hb>11g/dL)
  • 對於前置胎盤/植入性胎盤高風險者,安排適當等級醫院生產
  • 有凝血疾病病史者,產前諮詢血液科

產時預防

  • 所有產婦均應積極處理第三產程(AMTSL)
    1. 胎兒娩出後立即給予Oxytocin 10IU IM
    2. 控制性牽引臍帶
    3. 子宮按摩
  • 避免不必要的剖腹產
  • 器械助產時確保膀胱排空
  • 高風險產婦考慮預置靜脈管路並備血

產後預防

  • 產後密切監測2小時(最高風險期)
  • 定期評估子宮收縮情況出血量
  • 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哺乳促進子宮收縮
  • 出院前評估貧血狀況並適當補充鐵劑

產後大出血是產科急症,需要醫護人員高度警覺快速反應。通過風險評估積極預防標準化處置流程,可大幅降低其發生率和不良後果。每位產科工作者都應熟練掌握產後大出血的早期識別處置技能,這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關鍵所在。

對於高風險產婦,建議在設備完善的醫療機構生產,並制定個體化生產計劃。產後出血的防治需要多學科團隊合作,包括產科醫師、麻醉科、血庫、重症醫學等部門的緊密配合,才能為產婦提供最佳的照護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