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週期計算 懷孕週期基本概念、懷孕週期計算方法、懷孕週期變化和症狀、常見問題
目录
懷孕週期怎麼計算?基本概念、計算方法、變化和症狀,這些都是準媽媽們需要了解的重點。懷孕週期從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開始計算,共40週。基本概念包括預產期的估算,計算方法有手動計算和使用懷孕週期計算器。懷孕週期的變化會伴隨著不同的症狀,如孕吐、疲倦等,了解這些有助於準媽媽們更好地應對孕期。
一、懷孕週期基本概念
懷孕週期在醫學上稱為妊娠週期(Gestational Age),是評估胎兒發育狀況的重要指標。標準懷孕週期從末次月經第一天(Last Menstrual Period,簡稱LMP)開始計算,整個孕期約40週(280天),可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孕期(1-12週)、第二孕期(13-28週)及第三孕期(29-40週)。
二、懷孕週期計算方法

2.1 末次月經計算法
最常用的計算方式是內格萊氏法則(Naegeles Rule):以末次月經首日為基準,月份減3或加9,日期加7。例如末次月經為2023年10月5日,預產期即為2024年7月12日。此方法適用於月經週期28天且規律者。
2.2 超音波修正法
妊娠初期(7-13週)透過胎兒頭臀徑(Crown-Rump Length,CRL)測量可精確推算受孕時間,誤差僅±3-5天。若與末次月經計算結果差異超過5天,應以超音波數據為準。
2.3 輔助生殖技術特殊算法
試管嬰兒患者需根據胚胎移植日計算:若移植第3天胚胎,妊娠日為移植日減17天;移植第5天囊胚則減19天。
三、如何確認當前妊娠週數

3.1 自我推算步驟
首先記錄末次月經起始日,計算至今的天數除以7即為當前週數。例如末次月經至今70天,則為妊娠10週。需注意月經不規則者誤差較大。
3.2 臨床確認方法
產科醫師會綜合以下指標判定:子宮底高度(妊娠20週後約與週數相符)、胎心音監測(10-12週可偵測)、胎動感知(初產婦約18-20週)以及系列超音波檢查。
四、懷孕週期各階段變化與症狀
4.1 第一孕期(1-12週)
胚胎主要器官形成期,常見症狀包括:乳房脹痛(因荷爾蒙變化)、晨吐(約50-80%孕婦出現)、頻尿(子宮壓迫膀胱)及疲倦感(黃體素上升)。第5-6週可見胎囊,第7-8週出現胎心搏動。
4.2 第二孕期(13-28週)
胎兒快速生長期,症狀轉變為:腹部明顯隆起(子宮超出骨盆)、胎動感知(初產婦約18-20週)、妊娠紋出現(皮膚彈性纖維斷裂)及鼻塞/牙齦出血(血管擴張所致)。此期流產風險降低。
4.3 第三孕期(29-40週)
胎兒器官成熟期,可能出現:下肢水腫(靜脈回流受阻)、假性宮縮(Braxton Hicks收縮)、胃灼熱(子宮壓迫胃部)及睡眠障礙(姿勢不適)。37週後即屬足月妊娠。
五、懷孕週期常見問題解析

5.1 週數計算誤差問題
若超音波顯示週數與月經計算相差超過1週,可能原因包括:排卵延遲、胚胎著床晚或胎兒生長異常,需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修正預產期。
5.2 過期妊娠處理
超過42週未分娩稱為過期妊娠,可能引發胎盤功能不足。醫師通常會建議40-41週進行胎兒監測,41週後考慮催生,以降低胎便吸入等風險。
5.3 早產危機辨識
37週前出現規律宮縮(每10分鐘1次以上)、下墜感或陰道分泌物改變,可能為早產徵兆。尤其妊娠22-24週是早產預測關鍵期,需立即就醫評估。
5.4 子宮大小與週數不符
若子宮底高度持續偏大,可能原因包括:多胎妊娠、羊水過多或妊娠糖尿病;偏小則可能是胎兒生長受限或羊水過少,需進一步超音波檢查。
六、孕期重要檢查時程表
妊娠8-10週:確認胚胎著床位置與心跳。妊娠11-13週:初期唐氏症篩檢(包含胎兒頸部透明帶測量)。妊娠16-18週:中期唐氏症篩檢或羊膜穿刺。妊娠20-22週:高層次超音波檢查。妊娠24-28週:妊娠糖尿病篩檢。妊娠32-34週:評估胎位與胎兒生長狀況。
七、專業建議與注意事項
正確計算懷孕週數對產科照護至關重要,建議孕婦:完整記錄月經史(包括週期長短與規律性)、避免自行推算預產期後過度焦慮、定期產檢以追蹤胎兒發展。若月經不規則或忘記末次月經日期,應儘早進行超音波檢查確診。特殊狀況如流產史或輔助生殖技術受孕者,需主動告知醫師以調整評估方式。
最後提醒,每個孕程都是獨特的,即使週數相同也可能有個體差異。醫療團隊會根據多項指標綜合判斷,請孕婦保持規律產檢,與醫師充分溝通,才能確保母嬰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