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胃痛 | 懷孕胃痛怎麼辦?懷孕胃痛原因?懷孕胃痛應該吃什麼?

懷孕胃痛怎麼辦?專業醫療建議

懷孕期間出現胃部不適是常見現象,約有50-80%的孕婦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消化問題。當發生胃痛時,建議採取以下專業處置流程:

  • 姿勢調整:立即採坐姿並微微前傾,避免平躺加重胃酸逆流。可嘗試左側臥姿勢,此姿勢能減少胃部壓力。
  • 疼痛評估:使用視覺類比量表(VAS)自我評估疼痛程度,1-3分屬輕度可觀察,4-6分需採取緩解措施,7分以上應立即就醫。
  • 暫時禁食:急性疼痛發作時應暫停進食1-2小時,待症狀緩解後再少量攝取溫和食物。
  • 緩解技巧:可嘗試深呼吸(每分鐘6-8次)配合溫熱敷(40-45°C)於上腹部,每次15-20分鐘。

若上述措施30分鐘內未見改善,或伴隨嘔吐、發燒等症狀,應立即聯繫產科醫師。值得注意的是,懷孕晚期(28週後)的嚴重胃痛需特別警惕,可能是子癇前期的非典型表現。

懷孕胃痛原因?醫學病理分析

從產科學與腸胃病學角度,懷孕期間胃痛可歸因於多重生理變化與病理因素:

生理性因素

  • 荷爾蒙影響:黃體素(Progesterone)水平上升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,同時延緩胃排空時間。研究顯示孕婦胃排空時間比非孕婦延長30-50%。
  • 機械性壓迫:隨子宮擴大(妊娠12週後開始顯著),胃部解剖位置改變,胃內壓可能增加2-4倍。
  • 胃酸分泌變化:雖然總胃酸量減少,但因胃排空減緩,實際胃酸暴露時間反增加。

病理性因素

  • 胃食道逆流疾病(GERD):發生率高達45-80%,特別在妊娠中後期。
  • 胃炎或消化性潰瘍: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壓力性胃炎,約佔妊娠期胃痛15%。
  • 妊娠劇吐(Hyperemesis gravidarum):嚴重嘔吐可能導致胃黏膜損傷。
  • 膽道疾病:懷孕會增加膽固醇飽和度,膽結石發生率提高30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約7%的孕婦胃痛實際為非消化系統問題,如泌尿系統感染或早產徵兆,需專業鑑別診斷。

懷孕胃痛應該吃什麼?臨床營養學建議

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妊娠期營養指南,胃痛期間飲食應遵循「低酸、低脂、低滲透壓」原則:

建議食物選擇

  • 碳水化合物:蘇打餅乾、白饅頭、米粥等易消化主食,可中和胃酸。建議每日分5-6次少量攝取,每次不超過200大卡。
  • 蛋白質來源:蒸蛋、嫩豆腐、去皮雞肉等低脂高生物價蛋白,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.2-1.5克。
  • 蔬果類:選擇低纖維的瓜類(冬瓜、絲瓜)、蘋果泥、香蕉等,避免高酸度水果。
  • 飲品:室溫的米漿、低脂牛奶(不超過240ml/次)、洋甘菊茶等。

需避免食物

  • 刺激性食物:咖啡因(包括茶、咖啡)、巧克力、薄荷等會放鬆下食道括約肌。
  • 高脂食物:油炸食品、肥肉等延緩胃排空。
  • 產氣食物:洋蔥、碳酸飲料、豆類等增加胃部壓力。
  • 酸性食物:柑橘類、番茄及其製品可能刺激胃黏膜。

進食技巧方面,建議餐後保持直立姿勢30分鐘以上,睡前2-3小時避免進食。水分攝取應與固體食物分開,每次飲水量控制在150ml以內。

懷孕胃痛看哪一科?醫療分級建議

針對妊娠期胃痛的就醫指引,應根據孕週與症狀嚴重度分級處理:

第一級處理(輕度症狀)

  • 就診科別:產科門診或家庭醫學科
  • 適應症:偶發性輕微灼熱感,VAS評分3分以下,無其他合併症狀
  • 處置:生活型態調整與飲食指導,暫不需藥物治療

第二級處理(中度症狀)

  • 就診科別:產科配合腸胃科會診
  • 適應症:每週發作3次以上,VAS 4-6分,影響生活品質
  • 處置:考慮妊娠安全級別的制酸劑或H2阻斷劑

第三級處理(嚴重症狀)

  • 就診科別:急診產科評估後轉消化內科
  • 適應症:持續性劇烈疼痛(VAS≥7)、吐血、體重減輕超過5%
  • 處置:需排除急腹症,可能需內視鏡檢查

特別提醒:妊娠12週前用藥需格外謹慎,任何藥物使用均應經產科醫師評估。台灣各大醫學中心多設有「妊娠腸胃特別門診」,可提供整合性照護。

懷孕胃痛的藥物治療選擇

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(TFDA)孕婦用藥分級,胃痛相關藥物安全性如下:

第一線選擇

  • 制酸劑:含鋁鹽或鎂鹽制酸劑(如Aluminium hydroxide)屬B級,但長期使用需監測電解質。
  • 海藻酸鹽:如Gaviscon可在胃部形成保護層,物理性阻隔胃酸。
  • H2受體拮抗劑:Ranitidine原為首選,現多改用Famotidine(C級)。

第二線選擇

  • 質子幫浦抑制劑(PPI):Omeprazole屬C級,研究顯示妊娠中後期使用尚安全。
  • 促腸胃蠕動藥:Metoclopramide(B級)用於嚴重噁心嘔吐,但不建議長期使用。

禁忌藥物

  • 含鈉 bicarbonate制酸劑可能導致代謝性鹼中毒
  • 含Aspirin成分的止痛藥影響胎兒循環
  • Misoprostol有致畸風險

用藥原則為「最低有效劑量、最短療程」,通常建議先嘗試2-3天非藥物治療無效後再考慮用藥。哺乳期用藥需另評估藥物分泌至乳汁的程度。

中醫觀點與輔助療法

台灣常見的中醫處置需由合格中醫師根據體質辯證施治:

常見證型與處理

  • 肝胃不和:表現為脹痛連及兩脅,可用紫蘇梗、陳皮等配伍
  • 脾胃虛寒:隱痛喜溫按,生薑、砂仁等溫中散寒
  • 胃陰不足:灼痛伴口乾,麥冬、玉竹等養陰和胃

其他輔助療法

  • 穴位按壓:內關穴(PC6)、足三里穴(ST36)緩解噁心,每次按壓1-2分鐘
  • 食療方:山藥小米粥(山藥30g+小米50g)健脾和胃
  • 芳香療法:檸檬或生薑精油嗅吸改善噁心感

需特別注意,孕期禁用含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材,針灸應避開合谷、三陰交等禁忌穴位。任何中醫療法應告知產科醫師,避免交互作用。

何時需立即就醫?危險徵兆辨識

下列症狀可能暗示嚴重病理狀況,需6小時內急診評估:

  • 右上腹劇痛合併鞏膜黃染(懷疑妊娠脂肪肝或膽管炎)
  • 疼痛放射至背部伴嘔吐(需排除急性胰臟炎)
  • 胃痛合規律性子宮收縮(每10分鐘1次以上,可能早產)
  • 吐血或咖啡渣樣嘔吐物(上消化道出血徵兆)
  • 意識改變合併頭痛(子癇前期危險症狀)

懷孕期間胃痛雖常見,但孕婦不應自行判斷為正常現象而延誤就醫。建議建立「症狀日誌」記錄發作時間、誘因、持續時間等資訊,就診時提供醫師參考。